为领会和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与创新,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我校邀请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博士生导师李国强研究员于12月26日上午在我校长安校区校务楼报告厅就“一带一路”问题做专题报告,题目为:“‘一带一路’倡议:从理论到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李国强研究员学术造诣深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人选,获得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称号,并对“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具有独到创新之处,曾在2016年4月29日,为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做有关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专题讲解,2016年8月17日应邀参加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
本次报告会由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国际法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王瀚教授主持,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教授致欢迎词。
我校副校长漆思、总会计师刘鹏伟、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王周户、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李立、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桑元峰及国际合作交流处全体人员、部分实体研究院和学院负责人出席报告会。
我校国际法学院副院长潘俊武教授,王泽林副教授,王秀英副教授,张萍副教授,吕江副教授以及其他部分老师参加报告会,我校全体博士研究生,国际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以及部分本科生聆听本次报告。
报告会正式开始之前,在刘亚军院长的主持下,王瀚副校长为李国强研究员颁发我校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学术顾问、特约研究员的聘书,李国强研究员对此表示深感荣幸。
李国强研究员的报告分为六个部分:
一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回顾,客观简要地讲述了这一东西方大通道的光辉历史;
二是 “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逻辑,他认为和平稳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提,开放包容是“一事一路”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文明互鉴是“一带一路”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三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科学内涵,“一带一路”是促进沿线国家经济贸易投资合作,共享发展机遇的倡议,“一带一路”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以互联互通为基石的倡议,“一带一路”是以人文交流为支撑的倡议;
四是“一带一路”进展与成效,表现为国际共识日益增多,金融支撑机制开始发挥作用,互联互通网络逐步成型,产能合作加快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欧班列品牌业已形成,贸易投资大幅增长,人文交流互动更加密切等方面;
五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风险和挑战,这其中主要有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等;
六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着力点。他认为要从始终加强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始终坚持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丝路精神,努力打造“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法治体系等方面着力。
在报告会的互动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李国强研究员耐心地对“陆海统筹”、“一带一路”法律数据库平台和中印“一带一路”等问题做了详细的回复。
李国强研究员的报告内容既有宏观角度的认知,也有案例基础上的微观解读,表现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报告中大家深切感受到李国强研究员学识渊博,具体表现为演讲深入浅出,收放自如,娓娓道来,让在座师生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最后王瀚副校长对李国强研究员的报告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我校多年来少见的精彩报告,也希望李国强研究员今后常来我校,为我校“一带一路”的研究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