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自贸区动态
  3. 陕西自贸区动态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陕西自贸区动态

陕西自贸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创新之都

  • 来源:admin
  • 发布者:
  • 浏览量:

“企业原来需要3个多月才能办完的各种建设手续,现在50天左右即可办结。截至10月13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6114户,其中外资企业70户;新增注册资本1856.6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企业注册资本3.65亿美元。”这是10月25日在陕西省政府举办的例行政策吹风会上,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对外公布的一组数据。会上,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翟北秦、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综合信息处处长王红学就《陕西省自由贸易区成立半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读。

  据王红学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自成立以来,首先开展的就是“放管服”的改革,经过半年多的建设,在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6月30日,基于电子口岸的国家标准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同时在自贸试验区各综合服务大厅建立了“一口受理、多证合一、多项联办”的联办平台,还推出微信远程办照、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等举措。7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杨凌示范区片区视察时,对“微信办执照”等利企便民举措给予了充分肯定。

  领导挂帅

  强化政策支持

  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达119.95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分别为中心片区(包括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西咸新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包括西安国际港务区和浐灞生态区)和杨凌片区。成立半年来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以及各功能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国内首家具有自贸试验区概念的灞柳基金小镇在浐灞生态区成立,目前已吸引各类基金214个,资本管理规模超过2000亿元,排名全国前16强。王红学说,这样的高效成果源自于领导挂帅及政策支持。

  4月1日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成立仪式在西安高新区隆重举行,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出席成立仪式大会并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成立揭牌,胡和平把第一家进入陕西自贸区的企业执照颁发给了企业法人。同时,陕西省还成立了以省长为组长,常务副省长、分管副省长及西安市市长为副组长,56个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自贸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立自贸试验区西安、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三个管委会,各管委会所在市区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各功能区设立了工作办公室。

  省级有关部门也根据工作需要,出台了专项政策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出台了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20项措施;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陕西省分局会同省自贸办印发了《金融服务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陕西银监局印发了《陕西银监局简化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机构及高管准入方式实施细则》;陕西证监局印发《陕西自贸试验区合资券商设立参考指南》;省国税局出台了《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支持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省级相关部门积极制定落实措施,并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和派专人赴各管委会、功能区进行政策宣讲的方式,指导各管委会、功能区用足用好专项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相关试点任务落实。

  当被问到陕西自贸试验区与全国现有的11个自贸区相比的特色时,翟北秦介绍说,根据各地不同的区位功能和产业特色,国家赋予11个自贸试验区各有侧重的创新试点任务。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三方面主要内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构建全面改革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重要支点。对照陕西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我们在推进落实复制已有自贸试验区创新经验的同时,探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人文交流新模式、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代农业国际合作、推进西部大开发等方面改革创新,这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创新工作的一个着力点,也是不同于其他自贸试验区的特殊创新试点任务。

  政府效能转变

  助推营商环境改善

  按照自贸试验区督查工作办法,8月23日至31日,陕西省自贸办会同省委督查室对各片区与功能区的整体工作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面督查。同时,陕西省自贸、省级有关单位、自贸试验区各管委会、各功能区先后多次组织人员赴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自贸试验区进行调研学习,积极组织人员参加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成果助推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广东深圳蛇口前海片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中国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探索双方深度合作、产业优势互补、要素高效流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大力推进全省自贸试验区建设。

  按照进一步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分别向自贸试验区下放(委托)213项省级管理事项和103项市级管理事项,相关部门指导与督办自贸试验区各管委会进行有序承接,确保了承接的效果。西安市将联办事项扩展到19项,杨凌示范区将涉及农林水的45项后置许可事项纳入联办平台,实现了53项联办;西安市推出1455项“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西安高新区综合服务大厅推出周末延时服务,周六周日可正常提供企业注册登记、社保办理等98项政务服务;杨凌示范区推行微信办照,实现企业注册登记全程电子化。

  同时,建立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公开、共享和使用制度,推行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联动机制;加强风险研判,梳理监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研究提出风险点防控底线清单,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责任。大力推广国地税联合办税和“一人一机双系统单POS”办税模式。借助“互联网+”,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流程,研发推广微信办税等掌上服务产品。国税、地税拟定融合双方业务的电子税务局建设方案,提高办税服务效能。国地税联合运用税收大数据等,对纳税人涉税信息实施“一张网”管理,依托省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纳税人信用信息、重大税收违法信息在各部门间的共享利用。设立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依托于国家贸促会和最高人民法院在自贸试验区共同设立 “一带一路”商事仲裁与调解中心,吸引有关法律服务业态入驻,打造“一带一路”中央法律服务区,为自贸试验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与此同时,随着自贸试验区的获批和各类指定进口口岸的运营,人们享受到了高品质的文化娱乐生活,真正让人民群众在自贸试验区住得开心、住得放心。西安港设立了西安港进口商品直营店(ULIFE)、澜博LENPO跨境购物中心、西安港进口红酒交易基地等,国外商品总体优惠达20%到30%。

  差异化改革

  构筑创新高地

  坚持问题导向和企业需求导向、探索制度创新,并把推进差异化改革作为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陕西自贸试验区各片区以及各功能区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总结推出了58项富有创新特色的案例,经第三方评审机构评估,具有创新性的32项,其中19项较为成熟的案例(商事制度改革4项、贸易便利化2项、金融创新2项、军民融合2项、农业领域3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5项)已在各功能区推广试点。同时,自贸试验区各管委会、功能区结合自身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相继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系列优惠政策。省商务厅(自贸办)积极搭建招商引资新平台,先后在北京与上海组织开展了中日项目合作研讨会、中国(陕西)自贸试验区投资环境与重点项目推介会,在西安组织了陕西—新加坡经贸合作洽谈会,邀请中国美国商会组团来自贸试验区进行考察交流,达成了一批合作意向。

  西安市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主要领导带头包抓,抽调100余人成立了20个专业招商分局,积极开展针对总部经济、研发中心、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招商活动以及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活动。自贸试验区各管委会、各功能区充分借助西洽会暨丝博会、长三角活动、厦洽会等平台,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开展精准招商,策划组织了一系列以自贸试验区宣传推介为主题的境内外招商引资推介活动,促成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自贸试验区。

  今年西洽会暨丝博会期间,全省签约项目总投资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自贸试验区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17个,投资总额达2495.5亿元人民币(其中外资项目22个,投资总额22.6亿美元);陕西—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活动签订合同项目84个,总投资额达805.89亿元,自贸试验区签约项目18个,总投资315.46亿元。在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带动下,涉及现代物流、高端制造、贸易金融、军民融合、设施农业、信息和软件服务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自贸试验区。

  为了加快推动技术、人才、资本要素在自贸试验区的集聚优化,陕西自贸试验区着力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创新,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有力推动了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开展投资项目核准与备案,将投资管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过程服务及事中事后监管,在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推行外商投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全力推进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9月底上线运行。依托全省首家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创建了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高效便捷的综合服务。创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与备案方式方法,按照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杨凌示范区探索建立了多规合一、多评合一、多图合一、联合评估、联合验收的“三合两联”工作模式,实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大幅缩减了审批时间。建立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度,实行“一站受理、全程代办、服务到底”,一般项目可在50天之内办完投资许可,开工建设。

  部门联动

  助力健康发展

  虽然陕西自贸试验区仅仅成立了半年多时间,但取得的进步和成果非常大,这与陕西省政府各部门的联动发展息息相关。

  陕西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修订了《陕西省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重点支持太阳能、煤炭、能源化工等行业发展。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内外一致的保税监管新模式,实行“企业资质评估+简易核准+监督检查”的监管模式,推出以不定期监督检查代替每批产品检验等便利化措施。依托进境粮食指定口岸、肉类进口指定口岸、整车进口口岸等三大口岸,探索“边境抽检、内陆核放”检验检疫和“口岸直通查验”新模式,使口岸服务功能显著增强,通关效率持续提升,贸易成本逐步降低。

  陕西省自贸办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本外币账户管理等开放措施,与人行西安分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了《金融服务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与深交所等共同搭建了“陕西科技企业投融资常态化网上路演平台”,打造面向全国的项目对接平台;西安市、杨凌示范区分别与国开行、中非发展基金、中俄基金等对接合作,加快筹划设立“陕西"一带一路"跨境产业并购基金”“一带一路”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企业“走出去”。

  西安市会同“一行三局”制定《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实施方案》,搭建出口信用促进平台,出台《商业保理行业发展扶持办法(暂行)》等扶持政策,全力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融资担保、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物流金融等新金融业务,依托于陆港小镇、灞柳基金小镇等打造丝绸之路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同时,成功举办“丝绸之路商务合作(西安)圆桌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和重点招商引资国家及地区设立20家商务代表处;围绕“丝路通车、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等,持续加快国际航线开通力度,进一步提高西安国际陆港和空港互联互通水平;依托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完善快件集疏运体系。

  陕西省科技厅发起设立总规模为15亿元(首期4.2亿元)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基金;目前全省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已经发展至500余家,在陕军工单位投资或参股的各类民品企业达300多家,西飞公司、航天四院、航天六院、陕西电子信息集团等4家龙头单位年营业收入过百亿元。

  陕西省公安厅还出台了吸纳外籍人才七项措施,只要符合条件,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外籍华人和留学生,可申请永久居留;推进建设军民融合双向流动“人才池”“专利池”,激发释放了人才活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计划未来5年投资不低于30亿元,以放权、松绑、激励、服务为重点,最大限度吸引高精尖缺人才。此外,知识产权交易运营线上平台、云服务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等多个线上线下平台已经运行,区域协同创新深入开展,使对西部开发开放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