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自贸区动态
  3. “一带一路”动态
  4. 正文
点击显示栏目

“一带一路”动态

【中国社会科学网】完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 培养面向国际的法律人才

  • 来源:admin
  • 发布者:
  • 浏览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陆航)5月15日上午,西北政法大学召开“面向‘一带一路’的中国法学教育、法治创新和法治人才培养”座谈会。来自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人围绕“法学教育、法治创新和法治人才培养”这一主题,集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月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的重要讲话和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精神,畅谈法治创新、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和高校法治人才培养。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主持会议,王瀚、刘丹冰、王政勋、闫亚林、戴琨、刘萍、李立、宋海彬、潘俊武等先后围绕建构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和世界一流法学学科谈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会学者提出,高校要要充分利用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强法治及其相关领域基础问题的研究,对复杂现实进行深入分析、作出科学总结,提炼规律性认识,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理论支撑。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院长、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研究中心主任王瀚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回顾了千年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传统,提炼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总结了四年来“一带一路”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建设成果,提出了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基本路线图,并且阐明了中国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立场和推动措施,在理念、规则、资金、项目、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计划。这是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第一次主动地规划中国与世界的未来,标志着中国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共识”,成为全球共同发展的路线图。王瀚说,法律制度建构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利益共同体到责任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政治共识最终必须凝结为可供操作执行的法律制度,因此,面向“一带一路”的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和国际法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的讲话中多次提到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法学学科体系、法学教材体系、法学人才体系等,对我们推进法学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带一路”倡导的不仅是国与国的合作,也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双边和多边国际条约是我们应仔细研究并参与其中的法律文件。法学教育要处理好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我们要进一步健全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参与法学教育改革创新和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优化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模式。王瀚建议单独设立“国际法律”司法考试,培养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法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建立海外投资的整体保护体系,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让法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语言。

  “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西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丹冰说,习近平总书记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和5月3日在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广大法学院校师生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建设成果丰硕。“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是我国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中的一件大事。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加强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际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建设符合我国实际的法学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坚持德法并举、德法交融,努力培养更多优秀法治人才。”

  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推进法学教育创新,做好法制人才培养工作,应该首先而且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道路,坚持以德树人、以德治人,努力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高层次法制人才;要坚定自信,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中国法学学科体系;加强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培育高层次国际法律人才,积极参与国际法律规则的制定,积极参与并构建一个以国际贸易规则、投资规则和争端解决规则为核心的国际条约体系,这对于我国保障海外投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